去年底,跟一些媒體朋友聊2013年中國互聯網格局的走向,我當時做了兩個判斷:一、中國互聯網進入割據時代,今年互聯網整合的力度可能會更大;二、創業者有喜有憂,因為“大機會變小、小機會變大”。
行至年中回頭看,第一點已經很明顯:上半年曝光的好幾起投資并購,其中不乏大手筆。可以說,合縱連橫的態勢已經展開,好戲還在后頭。
過去兩年,PC互聯網衰落和移動互聯網成長的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。當移動互聯網浪潮臨近,他們都希望利用好既有優勢和資源向前發展,更重要的是補充移動互聯網基因,也就是所謂的找船票,這一轉變并不容易,如果把移動互聯網看做海洋,相當于這些公司要從“牧民”變為“漁民”。
對于那些包括UC在內已在移動互聯網奮斗超過五年的創業公司來說,只要你的業務夠扎實,這就是一個屬于我們的時代,因為我們天生是漁民,進可攻退可守。
對今天的早期創業者們和小團隊們來說,大機會變小,小機會變大。走到這一步,這是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必然,也應了那句老話:這是最好的時代,也是最壞的時代。
一方面,中國互聯網已經告別了草莽英雄的時代,創業者再想做下一個百度、騰訊的機會基本沒有了。另一方面,大公司的投資及并購常態化,創業公司賣給大公司的機會很大,創業者的出路比以前多了。過去兩年,騰訊、百度、阿里、360都在積極尋找投資并購創業公司的機會。UC自己也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投資了十幾家小公司,其中有幾個已經被大公司并購。
當然,現在和兩年前相比,整個移動互聯網創業環境的溫度差異很大,可以說是從熱氣騰騰到涼風嗖嗖。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上半年,整個移動互聯網創業的環境可以用熱血沸騰來形容,很多創業者融資拿錢幾乎是信手拈來的事情;到了今年,你再去找一些VC,說做了一個不錯的App,想要獲得投資,形勢就變得非常困難了。
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,除了以上提到的兩點之外,還有移動互聯網本身的發展走勢出現了新的變化——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“后App時代”。
傳統App模式經歷了過去兩年的高速發展后,真正能夠脫穎而出者并不太多。看看目前國內排名前20的App擁有者,總體有兩個類型:第一種是從PC互聯網上遷移過來的巨頭,比如騰訊;第二種則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創業五年以上的公司,比如UC。而近兩年內,以App形式進行突破、成為國內互聯網新勢力的公司幾乎沒有。
另一方面,App的各種負面效應已經開始顯現,比如用戶的到達率和留存率問題。這里跟大家分享兩個數據,第一個關于蘋果的App Store,最近剛過了五周年慶典,App總數已經超過了90萬個,下載量則過了500億次,但其中卻有2/3的應用是“僵尸應用”,無人問津;而另一家美國調研公司的數據更顯示,約68%的智能手機(涵蓋iOS和Android兩大操作系統)用戶每周使用的App數在5個以下,很多人下載應用是因“沖動”,常常立即失去了興趣。
事實上,用戶對App產生“審美疲勞”很容易解釋——從本質上說,用戶真正關注的不是App,而是自身需求的滿足,是服務,他們并不關心具體的實現形式是什么。
今年4月份“Android之父”Andy Rubin下課,Android納入主管Chrome業務的Sundar Pichai麾下。從Google角度來說,Android過去幾年做得不好的地方,就是對于Web生態建設的不足。從產業環境看,App會造成整個互聯網生態的封閉化發展,服務商和用戶之間形成局域網,各環節之間很難互聯互通。而Google,或者整個互聯網本身能夠發展下去的前提就是互聯互通。目前,以Google為首的全球幾大互聯網勢力都在推動這種進程,把用戶從單純的App整合進Web,或者類似的開放平臺中。
因此,對于創業者來說,審時度勢就顯得很重要了。移動互聯網的未來肯定不是在App Store里,因為它就是美國的“移動夢網”,其核心就是前置付費、排行榜推廣,注定只能成就一小部分高頻App,甚至導致劣幣驅逐良幣。
UC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創業的典型代表,在這個大機會變小、小機會變大的后App時代,我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,幫助更多創業者轉型成長,而我們提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:一是投資支持,二是開放平臺。其中我們剛剛發布了UC+開放平臺,包括網頁應用中心、插件平臺以及應用書簽平臺三部分,就是希望為廣大開發者和傳統網站提供開放的推廣運營服務,為他們提供比App模式更高效、更便捷的發展路徑。
我認為,未來小而美垂直應用的機會會像PC互聯網一樣,重新回歸Web,或者類似的開放體系里,因為只有可被索引的、互聯互通的產業環境才能成就真正的良性生態系統,希望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,可以讓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不用過多考慮推廣和渠道問題,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用戶需求上,在這個后App時代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。
(本文作者為UC優視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,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)